其實這篇文章很早就應該要寫,起因曾參加過台灣的巧克力品鑑工作坊,當時就因主理人對巧克力的熱忱深深打動。自此在歐洲酒莊旅行時,就開始會留意各個國家或不同產區的巧克力、可可豆來源、製作方式、風味呈現。
尤其在全球氣候變遷與可可豆期貨價格飆升的影響下,2024 年的可可價格已經上漲逾 180%。吃到真正高品質的巧克力,變得越來越珍貴。
因此,這篇文章希望以簡單易懂的方式,帶你了解如何從原料、製程與產區分辨出高品質的巧克力。接下來,我們一起探索巧克力的秘密吧!
巧克力的起源:它其實是一種水果
你知道嗎?巧克力的原料來自於可可樹上的可可果,因此它其實是一種水果!
可可果剖開後,裡面包著白色果肉的可可豆就是製作巧克力的關鍵材料。我曾在台東品嚐過新鮮的可可果肉,酸甜多汁,口感宛如山竹。而我們熟悉的巧克力,正是從這些可可豆(種子)一步步轉化而來。
影響巧克力品質的四大要素
可可樹是熱帶植物,所以如果你買到瑞士、比利時、法國的巧克力,要知道原料都是來自熱帶國家,比如南美、非洲、東南亞、中南美洲等。而巧克力的風味與品質,與以下四個因素息息相關:
- 產區:可可豆的生長環境,例如南美、非洲或東南亞,直接影響巧克力的風味層次。
- 品種:不同的可可樹品種(如 Criollo 或 Forastero)賦予巧克力不同的風味特徵。
- 可可豆處理方式:發酵、乾燥和烘焙過程均對風味塑造至關重要。
- 巧克力製程:製作過程中的精磨、調溫和注模技術會影響巧克力的口感與細膩度。
可可樹亦分成野生與人工種植,風味上也會有所差異(這點對於喜愛自然酒的各位應該不陌生🙂),我因此對丹麥某品牌的巧克力非常迷戀,就是因為它是用野生可可豆做成的巧克力。
巧克力製作流程簡介
製作高品質巧克力,需要經過嚴謹的步驟。以下是簡化版的製作流程,讓你快速了解巧克力的誕生:
🚩 STEP 1:可可豆原產地
巧克力的旅程始於熱帶地區的可可樹。在採收可可豆後,第一步是發酵,這個過程決定了風味的初步形成。發酵後的可可豆是濕潤的,因此需要經過乾燥處理以穩定品質。接下來,進行烘焙,每個細節都會對巧克力的最終風味產生影響。
烘焙完成的可可豆便可進行運輸,從原產地送往製造巧克力的國家。巧克力的風味如同咖啡般多樣,每個產地與品種都有其獨特的特徵。因此,挑選巧克力時,不妨留係包裝上的標示,了解可可豆的原產地與品種,這是辨別品質的重要線索。
🚩 STEP 2:巧克力製造國
經處理的可可豆運至巧克力製造國後,進一步進行脫殼、研磨、調溫、注模和冷卻,將它們變成我們熟悉的巧克力製品。根據製程,可以大致分為以下兩種:
- Bean-to-Bar 巧克力:這類巧克力從可可豆(Cocoa Bean)到巧克力棒(Chocolate Bar),100%皆由原豆製成,無人工添加物及代可可脂,展現了每批可可豆的原始風味。
- 規格生產巧克力:在量產巧克力中,天然可可脂經常被植物油(如棕櫚油)取代以降低成本和延長保存期限。因此購買時,可以翻看包裝背面,查看是否使用了純天然可可脂及其他添加物。
挑選「好的巧克力」,跟挑選「好的葡萄酒」一樣,原料單純是非常重要的。而辨別「高品質巧克力」的第一步,就是先從原料去了解——翻開巧克力包裝的背面仔細看成分組成,越是單純,原料品質往往越高!
下一篇文章,將帶你了解:巧克力的 % 數是什麼意思?可可膏、可可脂、可可粉又分別是什麼呢?
跟著我們一步一步成為聰明的吃貨吧!
💡想看更多美食文章,成為聰明的吃貨嗎?馬上訂閱 Celia 的電子報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