繼上篇文章介紹巧克力的原料與製程後,今天我們要深入探討巧克力的 % 數代表什麼,以及這些數字背後的秘密。百分比越高的巧克力是否就越好?除了可可之外,巧克力還包含哪些成分?讓我們一起了解吧!
巧克力的 % 數含義
巧克力的 % 數,代表「可可固形物」總含量,當中有多少百分比是來自於可可豆。
- 黑巧克力:可可豆/可可膏+可可脂 +糖(非必要)
- 牛奶巧克力:可可豆/可可膏+可可脂+牛乳固形物+糖
- 白巧克力:可可脂+牛乳固形物+糖
簡單來說,如果一片標示為 84% 巧克力,就是包含 84% 可可膏,以及 16% 其它成分。
品質越高的巧克力,這 16% 的原料就越單純。
巧克力在口中會融化的綿密感,跟可可脂的比例有關,但因為可可脂珍貴且價格高昂,有些大量生產的巧克力品牌會添加植物油(比如棕梠油代替)。
根據台灣現行法規,可可含量(總可可固形物)需要至少 25% 以上才能稱為巧克力。
巧克力 % 數之外的原料
因為天然可可風味相當苦澀,也包含單寧(就是紅酒喝來會澀口的物質),為了提升口感,絕大多數市售量產巧克力會加入糖、乳製品或其他添加物,讓巧克力更加香濃、絲滑,且易於保存。
以台灣食品法規來說, 包裝上成分表排行得愈前面,代表添加得愈多;換言之添加物越多,天然可可的成分比例就會愈低。
巧克力的主要成分解析
可可豆採收下來後,會經過發酵、乾燥烘烤、脫殼、精磨、調溫、注模冷卻等步驟,每一階段都會有不同產物。
1. 可可殼
當可可豆完成烘烤、粗碾、脫殼後,會將可可豆仁與可可殼分開,可可豆仁是最主要製成巧克力膏的原料,可可殼可以泡成可可茶,或做成其它附產品(比如灑在巧克力上成為可可脆,或裹上焦糖成為甜點)。
2. 可可膏
可可膏是最主要用來製作巧克力的主原料,由脫殼後的可可仁打成碎粒後,放入磨膏機,就會變成常見的液體狀巧克力,至少要耗時 72~84 小時,初始的純黑巧克力(可可膏)口感較為粗糙、苦澀, 透過研磨與精密的調溫技術,可以讓可可脂結構緊密,口感更為細膩滑順。
在拜訪不同巧克力工廠時,絕大多數職人都會向我再三強調這個步驟,對於風味與質地有所講究的職人,甚至會尋覓精磨與調溫的最佳機具,遇過最為狂熱者,是特地去德國尋找古法傳承的精磨調溫機,因為這是造就巧克力絲滑的原料關鍵,也是巧克力能在非常低糖的高%數狀態下,仍能維持絲滑溫潤口感的秘密。
3. 可可脂
有些巧克力廠商會將特殊機器榨出可可豆裡面的油脂,也就是可可脂,含單不飽和脂肪酸及許多營養素,因成本非常高且對溫度變化敏感,不利運送與保存,因此有些製造商會使用人造精煉的植物油(比如棕櫚油)來代替,讓巧克力有「入口即化」的感覺。
所以很多時候,放入口立刻會融化的巧克力,絕大多數是透過人工添加油脂來做成,因為高濃度可可膏,是幾乎不會有這種質地的。
4. 可可粉
可可膏榨出可可脂後,剩下的可可塊再磨成粉就是可可粉。有的可可粉是直接用可可膏精磨調溫製作,也有的則是可可粉加可可脂製成。
台灣巧克力包裝上寫的「可可固形物」,統稱為可可膏、可可脂、可可粉的合稱。
巧克力:不只是甜點,更是一種天然美食!
自從開始對巧克力製程有所瞭解後,我開始會去研究巧克力的成分來源:裡頭除了可可膏之外,還有多少比例的添加物?如果有添加物,成分又是什麼?
的確,有些人會認為巧克力是一種糖果,吃糖就不會去在乎原料有多健康。但事實是,可可是一種水果製成(因此會有酸度)的天然食品,透過對於「可可」有好的了解,也就能在這麼多巧克力的選擇中,找到適合自己的風味!
在了解巧克力的%數、原料與製作過程後,下一步便是探索其多樣化的風味。讓我們用更挑剔的味蕾,品味這份來自熱帶的甜美奢侈吧!
💡想看更多美食文章,成為專業的吃貨嗎?馬上訂閱 Celia 的電子報吧!